快餐还是泡馍
发布时间:2024-05-07 16:15:39
    “……所以让我来说的快餐话,北京人干脆就吃不会泡馍,还泡别那么累得了。快餐
   
    其一,还泡泡馍是快餐带有地方个性色彩的‘专利’食品。半饿不饿时便大马金刀、还泡四平八稳地往泡馍馆一坐,快餐来上仨馍,还泡先一掰两半儿,快餐再分之为四,还泡再从中间剥开而成八片;然后再取其中之一用指尖捏牢,快餐碎碎掰下。还泡颗粒大小如爆玉米花的快餐黄金玉米,大小须匀,还泡颗颗馍粒均须带馍皮。快餐这是‘最高境界’,唤作‘蝇头小楷’。在此同时,还应不时地捏一粒糖蒜,不急不慌地嚼着……
   
    其二,学毛病与改毛病的难度常常是相当的。说北京人吃不会泡馍与说西安人忘不了泡馍道理是一样的。
   
    在赶往上班上学的路上同时吃着一样的早餐;在密如罐头的车上读书看报;男女老少都一路小跑地下了汽车冲向地铁,下了地铁冲向电车……太快,这节奏不适于泡馍,真的。还是快餐!简洁、明快、现代……
   
    我这样想,泡馍与快餐不属于同一个城市,甚至是不属于同一个时代——你怎能想象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上驾车飞驰的人们,同时又慢悠悠地掰着‘蝇头小楷’?又怎能想象四平八稳,漫不经心没事喝浓茶、闲聊的人,会急急忙忙地吃着快餐?这仿佛并非饮食文化的差异。北京人吃不会,也不必吃会羊肉泡馍。
   
    我则是吃了30年泡馍了。可是,打心眼儿里,我要改吃快餐……”
   
    这是我写于1993年的东西,题目叫《羊肉泡馍与快餐》。90年代初,我和很多人一样,开始质疑那些“盐少许、油适量”的传统作法,倾倒于以肯德基为代表的标准化的洋快餐。那个人心思变的年代,就那样毫不犹豫、如弃敝屣地抛下了过去,把自己投向了茫然未识的现代。一路飞奔,不舍昼夜,不知不觉将近20年过去了。突然之间,再次面对当初的选择,那颗曾经毅然决然的心,此刻却含糊了:两者的区别,显然不像当初那样简单——泡馍还是泡馍,快餐却似非餐,两者的差距真的越来越大了。
   
    吃不会泡馍的外地人来西安,大多去了有名的大店,装饰高雅,富丽堂皇,服务热情,小姐漂亮。无奈游客如过眼烟云,转瞬随风飘散,吃不会也无意吃会。永远不变的吃家,还是那些生生不息的西安人。西安人吃泡馍,专挑背街陋巷的小店,拥挤嘈杂,墙黑灯暗,有的甚至没有像样的桌椅板凳。漂亮的女服务员你连想都不要想,端盘递碗的大多是来自甘肃、宁夏一带,连字都不识几个。往往就是这样的地方,一天到晚人流不断,香车宝马的大款,与蓬头垢面的打工者和谐一堂,一样的汗流满面呼哧呼哧的吃相,一样的打着饱嗝走出店门的踌躇满志。假如有一天换了师傅,吃家便也很快地换了地方。曾经有一家号称“第一碗”的小炒泡馍,随着厨艺精深的老掌门年迈辞世,其“第一碗”的名头和吃家便都悄悄地跑到了别处。由此不难看出泡馍行业的特点——包括优点和缺点:
   
    一、泡馍贩卖的核心是手艺而非环境、服务、娱乐等非餐饮因素。
   
    二、泡馍卖的是由天分、经验综合而成的个性而非人人得以模拟的标准化。
   
    三、泡馍行业起主导作用的是厨师而非管理与营销。
   
    四、泡馍馆是典型的传统手工作坊而非现代化餐饮企业。
   
    这样好吗?好!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得到绝不掺假、百分之百纯粹的朵颐享受,天下别无二处。最重要的,不用担心添加和勾兑——各家泡馍馆都力求独步,从本质上拒绝了标准化。
   
    这样好吗?不好!你只能开这一家店,而不能扩大经营把它变成一个连锁企业。厨师是天下唯一的,手艺在他的感觉里。他可以带徒弟,但能教的一切就是那些“盐少许、油适量”之类的模糊原则。而他的感觉,绝不会原汁原味地附着在任何一个徒弟身上。他可以教你,但你永远不会成为他;你可以追赶甚至超过他,但你永远都是你自己。师父不是孙悟空,不能同时分身到多处;手艺是不可模拟的唯一,永远不可能形成一般性的标准。因此,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排着大队的吃家撑破店面,却不敢统统拿下把它变成一个容量无限的连锁。一旦做了,你就不再是唯一,你就不再是头牌;而每家分店的盈利效率,也再也达不到唯此一家时的高度。(西安有人做过尝试,甚至通过工业化把泡馍做成包装食品,结果都与初衷相违。)
   
    连锁快餐则不然,同一品牌之下千店一式、千店一味。甚至在不同的国度,你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差别——同样的装潢、同样的服装、同样的食物。那里没有厨师和手艺,只有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;有共性,无差异;有标准,无个性。为什么这样呢?宗旨不同:泡馍追求的是唯一,快餐要的是同质;泡馍面对的是吃家,快餐面对的是消费者;泡馍给你的是饭,快餐提供的是产品;泡馍要的是口碑,快餐要的是品牌。为什么宗旨不同呢?泡馍是饭馆,快餐却是企业。企业要生产产品,产品必须一模一样。企业要求规模最大化,讲究效率最高化,产品则必须有统一的标准。怎样形成标准呢?首先就要使过程简单化,去掉感觉与个性,把操作变成简单的程序。怎样最简单呢?程序已经统一了,要是原料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半成品就更简单了。于是,就有了勾兑,于是就有了添加剂,最终就有了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永不变味的产品。
   
    通过炸鸡,咱才知道嘴里吃着的只是一种也叫做鸡的快速催长的工业化家禽,而不是那种咱们一把米一把菜喂出来的鸡;通过某些连锁品牌,咱才明白喝下去的是一种根本不用黄豆磨出的也叫做豆浆的饮料;通过什么捞和什么面,咱才发现骨头汤里没骨头,连老汤都可以不用火煮……
   
    这样好吗?好,老板省事,企业赚钱。
   
    这样好吗?不好,我们正在失去作为人的本性和权利。
   
    当然,正在失去本性和权利的岂止是我们?从前,北京有北京的韵致,西安有西安的味道,苏州有苏州的格调,上海有上海的风情。现在不论哪里,都在被一种标准的钢筋水泥不可逆转地碾压、同化。如果有一天,炒肝、卤煮、泡馍、凉皮也都变成了标准化的千店一味,那该算是现代还是毁灭呢?
   
    近20年来,只顾低头拉车,不曾抬头看路,咱这肚子和脑子里到底都被装了些什么?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呢?
   
    泡馍还是快餐,当初抉择果断,现在却成了一个问题,一个严肃、严重的问题。